——取消“高考移民”资格,是对“模糊同情”的有力破解
文/马进彪
广东省教育厅发布《关于治理“高考移民”工作进展情况的通报》,通报显示,全省共有33人不符合广东省高考报名资格,另有1人不符合报名所在市高考报名规定。根据规定,对33名学生取消广东省高考报名资格。 通报表示,对取消高考报名资格的学生,将妥善安排回原户籍地报名参加高考。(新浪新闻5月14日)
“高考移民”这种现象多年来一直存在,只是由于各地高考管理部门对于考生的原始信息还不能完全共享,甚至还存在着信息的瓶颈和盲区,这造成了两个弊端,一是管理部门无法掌握考生学籍的真实流动情况;二是对于考生来说,即使通过曲线路径回避了高考规定,一般情况下也很难被发现,而即使被发现了,也往往出于“考生不能没学上”的模糊同情,而默认了生米做成的熟饭,不了了之,成了一种不该有的惯例。
但现在的情况已经今非昔比,随着国家高考管理系统的进一步联网升级,各地间已经完全可以异地调取并验证考生的学籍变动情况,轻而易举就可掌握考生的必要情况。而在这种情况下,对于各地管理部门来说,并不存在管不了的问题,只存在想不想管的问题。但从广东的这次处置来看,显然是动了真格的,这对其它地方来说,也做出了恰当的范例和明确的参照。
教育资源的不均衡,是客观上的根本问题,但这个问题并不能马上解决,因为它与各地的经济社会发展有着密切和深度的关联,东部与西部,沿海与内地,本身就存在着巨大的发展差异和机会差异;而反过来,这种差异又作用于教育资源的进一步不均衡。因此,这似乎让人感到省区名额划分是不公平的,应当不设地区名额,择高分录取才对。
但情况并不是这样简单,因为教育资源的不均衡是一个结构性系列问题,现实中难以全部用行政方式解决,而对于中国这样幅原辽阔的国家来说,较长时期内还会存在地区间的差异。而在这种客观现实之下,作为国家层面,最怕的就是出现“马太效应”,强者恒强,弱者恒弱,因为这对国家战略发展和缩小东西部差距和沿海与内地的差异极为不利,因为“马太效应”的结果,只会带来更大的不均衡。
而在这种情况下,省份间的名额划分就是一种公平的最大公约数,它防止的是“马太效应”的出现。可以想像,如果各省都不设名额限制,而唯高分录取,那么诸如西部地区的西藏青海等地,那里的教育资源本身就不足,而考生的学习情况和质量当然就无法与大城市相比,而在这种客观现实面前,如果过份强所谓的“公平”,那么,那里的考生能有多少走进大学?
因而,在现实情况下,甚至在较长时期内,国家对省区的名额划分就是相对较为公平的办法,因为它不但考虑到了考生差异实际情况需要一定的倾斜性保障,同时也考虑到了社会经济区间更大的公平,但这一切的根本意义,并不在于对考生的限制,而在于从长久机制上防止强者恒强,弱者恒弱的两极分化,最终,这都将成为对社会最大公平的基础性支撑。
这次,广东对32名“高考移民”取消在粤高考报名资格,应当说是对往昔一些地方“模糊同情”认识误区的一次校正和一次有力破解。它使人们认识到,各省的名额供给,其实就是公平最大公约数的具体分布,这体现的是更大的公平,和国家战略的取向,本质上是尽社会现有力量所能,尽力预先破解未来东部与西部、沿海与内地可能出现的更大不均衡现象。